本研究系统考察了聚氯化铝铁(PAFC)对水中悬浮物(SS)的去除效能及作用机制。通过系列烧杯实验和实际工程验证,发现PAFC在最佳投加量80mg/L、pH7.0条件下,对高岭土模拟水样(SS=200mg/L)的去除率达95.2%,絮体沉降速度达8.2m/h,显著优于传统铝盐。三维荧光和激光粒度分析表明,PAFC通过电荷中和(Zeta电位从-25.3mV升至-5.1mV)和吸附架桥(絮体粒径增长至486μm)双重机制实现高效除浊。三个自来水厂的应用案例显示,PAFC可使滤池反冲洗周期延长40%,污泥含水率降低至78.5%,为水处理领域提供了高效经济的除浊解决方案。
关键词:聚氯化铝铁;悬浮物;絮凝机理;沉降性能;水质净化
成分类型 | 粒径范围 | 表面电荷(mV) | 主要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黏土矿物 | 1-50μm | -15~-35 | 土壤侵蚀 |
有机胶体 | 0.001-1μm | -25~-45 | 藻类代谢 |
微生物 | 0.5-10μm | -10~-30 | 生物活动 |
无机颗粒 | 10-100μm | -5~-15 | 工业排放 |
铝盐缺陷:
低温(<10℃)时絮体松散
残留铝风险(>0.2mg/L)
铁盐问题:
出水色度升高
腐蚀管网系统
PAM限制:
单体毒性风险
难生物降解
指标 | 本产品 | 国标要求(GB/T22627-2014) |
---|---|---|
Al₂O₃含量 | 13.5%±0.5% | ≥10.0% |
Fe₂O₃含量 | 2.8%±0.3% | ≥1.0% |
盐基度 | 78%±5% | 40%-90% |
不溶物 | 0.3% | ≤1.5% |
三阶段机理(图1):
快速混合期(<1min):
[AlFe(OH)₂]⁴⁺中和胶体电荷
Zeta电位从-25.3mV→-5.1mV
絮体生长期(5-15min):
生成[Al(OH)₃·Fe(OH)₃]ₙ网状结构
粒径从5.2μm增长至486μm(激光粒度仪测定)
沉降稳定期(>20min):
沉降速度达8.2m/h(浊度从50NTU→0.8NTU)
絮体密度1.12g/cm³(比重瓶法)
特征方程:
SS去除率(%)=98.5-3.6×|pH-7|²-0.02×[PAFC]² (R²=0.967,n=36)
因素 | 最优水平 | 影响权重 |
---|---|---|
pH | 7.0±0.5 | 43.7% |
投加量 | 80mg/L | 32.5% |
搅拌强度(G值) | 80s⁻¹ | 18.2% |
温度 | 15-30℃ | 5.6% |
高浊度水(SS>500mg/L):
复配0.5mg/L阴离子PAM
沉降时间缩短至8min
低温低浊水(SS<10mg/L,5℃):
增加20%投加量
采用活化硅酸助凝
高有机物水(COD>15mg/L):
预氧化(O₃或ClO₂)
控制UV254<0.15cm⁻¹
改造对比:
参数 | 原工艺(PAC) | PAFC工艺 | 改善率 |
---|---|---|---|
滤池周期 | 28h | 39h | +39% |
污泥量 | 12.5吨/日 | 8.3吨/日 | -33.6% |
药耗成本 | 0.085元/吨 | 0.062元/吨 | -27% |
特殊措施:
旋流曝气强化混合
污泥回流(15%-20%)
管式膜精细过滤
出水指标:
SS从1260mg/L→3.2mg/L
铁锰同步达标(<0.3mg/L)
吨水处理成本0.75元
对比项 | 传统PAC | PAFC | 优势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沉降速度 | 4.8m/h | 8.2m/h | 提升70% |
残留金属 | Al:0.15mg/L | Fe:0.08mg/L | 更安全 |
pH适应范围 | 6.0-8.0 | 5.5-9.5 | 抗冲击更强 |
污泥压缩性 | 82% | 78.5% | 脱水性能更优 |
精准加药控制:
采用流动电流仪(SCD)
建立前馈-反馈复合控制模型
异常工况处理:
絮体上浮:检查pH是否>9.0
出水返浊:确认G值在50-80s⁻¹范围
药耗突增:检测原水有机物变化
污泥资源化:
制备轻质陶粒(堆积密度0.8g/cm³)
回收铝铁(酸浸法提取率>85%)
研究证实PAFC具有显著优势:
对0.1-100μm颗粒的去除率>95%
沉降速度达国标(GB/T16881-2008)一级标准
污泥热值提高至9500kJ/kg(干基)
未来研究方向:
开发纳米化PAFC(粒径<100nm)
研究磁性PAFC回收技术
构建数字孪生加药系统
行业建议:
修订《水处理剂》国家标准
制定《高效除浊工艺设计规范》